光与色的强烈反映 | 欧普艺术
光与色的强烈反映 | 欧普艺术
我们通常会看到什么图案设计感到头晕目眩的呢?又有哪位艺术家可以灵活的使用“活体线条”来填充满整个画面?现在就来给你已经疲劳的双眼冲击一下,感受布里奇特·赖利的
欧普世界吧。
英国艺术家布里奇特·赖利(Bridget Riley)
布里奇特·赖利(Bridget Riley)是欧普艺术(OP Art)的创始人之一,其创作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历史性变化,充满了对错觉的迷恋和对光影流动的探讨。画面与阳光一同流
动。
目睹赖利作品的人,都会自动陷入一个耀眼的、充满闪烁线条与光斑的酷炫宇宙。画中流动着或炫彩、或黑白的线条瀑布,如复制粘贴般一致弯曲着,并在观众眼中不断移动,为
大脑留下无法解释的迷幻错觉,好像一直在流淌。
布里奇特·赖利《About Yellow》,布面油画,2013-2014年
不同配方的“致幻药剂
布里奇特·赖利《Hesitate》,板上乳胶,1964年
在此之前,通过绘画探讨形式是她的主要课题。其创作此时的主角大多是简单的条纹、波浪、圆点等几何图形。但借由艺术家对形式趣味横生的表达,它们也呈现出了极为丰富
变化。
《Untitled》,丝网印刷,1965年
布里奇特·赖利《Untitled》,丝网印刷,1965年
布里奇特·赖利《Untitled》,丝网印刷,1965年
布里奇特·赖利《Blaze》,纸上丝网印刷,1964年
另一方面,欧洲经济回暖带动了媒体行业发展,街边闪亮的广告橱窗和霓虹灯都更加挑战了观众的双目。在这一点上,它们像极了赖利的早期作品——那种老式电视机中雪花屏幕
般的黑白创作。
《A》,纸上丝网印刷,1968年
到了上世纪80年代,由于艺术家深受后现代主义艺术与埃及文化影响,她开始了对色彩的专题实验。赖利此时作品的空间感不再强烈,她将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解释为对世界变化——科技发展的无所适从。
《Fall》,板上乙烯,1963年
《Nataraja》,布面油画,1993年
《Vespertino》,布面油画,1988年
除了以光为代表的自然元素,其实诸多绘画大师也影响了赖利的创作风格。其中包括雷诺阿、莫奈、塞尚、蒙德里安等人。其中,法国绘画大师乔治·修拉(Georges Seurat)对她的影响最甚。此外,日本版画艺术也为赖利的创作提供了不少思路。
《Red With Red 1》,布面油画,2007年
在当时,将赖利称作上世纪60年代的“IT Girl”绝非空穴来风。当时初露锋芒的她在纽约举办了一场广受欢迎的展览,其内容预计展出16幅画作。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些作品在展览尚未开幕时便已售罄。
布里奇特·赖利作品
上世纪90年代,赖利的作品还非拍卖市场的宠儿,且均价尚在两万美元左右。而在2008年苏富比的一场拍卖中,其作品以510万美元的高价落锤。而且,此次经历也使她一举跃
升为目前在世身价最高的英国艺术家之一。
《Ra》,1981年
熟悉抽象艺术的观众肯定对美国艺术家艾格尼·马丁(Agnes Martin)有所耳闻。事实上,其二人的艺术生涯几乎开始于同一时间。在赖利的纽约之行中,她们约定相见,并共同享受了一段愉快的午后时光。
《Measure for Measure I》,2016年
《Two Yellows,Composition with Circles 5》,布面丙烯,2011年
1966年,其作品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零售商擅印于衣物之上,并被无休止复制。对此,赖利曾愤怒地表示“不希望自己的艺术被‘破布交易’庸俗化”。经过此事推动,美
国政府于1967年在纽约艺术家的倡议下通过了版权立法。
利《Fleeting Gaze 1》(部分),布面丙烯,2015年
其实,无论是谁看到赖利的画作都会感到眩晕。不过你可别小看这种起伏波动的感受,它实则与晕车症状在病征上的原理是一致的——晕动症(Motion sickness)。晕车的你
可要注意了,画作虽好,可不宜看得太久哦。
《Cantus Firmus》,布面丙烯,1972-1973年
凭借对色彩的机敏嗅觉,赖利是第一位获得荷兰著名艺术奖项“Sikkens Prize”的女性艺术家。此外,她还是第一位在威尼斯双年展中斩获国际奖项的女性艺术家。然而赖利却并不愿以性别标尺,受封此等头衔。
《Cataract 3》,布面乙烯,1967年
《Rêve》,布面油画,1999年
《lagoon 2》,1997年
其画面对光与色的强烈反映,其实源自于赖利在孩提时代对自然的沉溺观察。那时,她会经常在广阔的海岸边散步,观察大海如何与渐晚的天色同频变化;趁夕阳的余晖还未散尽时探索洞穴,倚坐于池湖旁静看其中倒影……
《To a Summer’s Day 2》,布面乙烯,1980年